广西种养殖物联网平台现全面招商平台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027-87869600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新闻
哈尔滨市聚力谋划农业提质增效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打印]添加时间:2022-11-11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95
   为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振兴计划(2022-2026)》和省、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求,加快推进“四个农业”建设和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现代农业之都”的战略目标,更好地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日前,哈市结合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打造“现代农业之都”重点工作任务。
 
  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聚焦发力,高质量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到2026年,全市粮食产能稳定在330亿斤,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显著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冰城绿色农产品品种丰富、品质优良。(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片)
 
  打造北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基地
 
  创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平台。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省实验室,打造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构成的高能级农业科技“硬核”体系。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聚焦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重点产业链,统筹发挥在哈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优势,对接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在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数字农业、生物农业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新技术、发明专利、技术标准、新产品,加快国产化替代,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建设国际食品产业研发中心。紧紧抓住哈尔滨市自贸区建设机会,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为主,整合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市农科院共同建设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把握新生代群体食品消费动向,挖掘新消费潜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意水平,制定食品加工储运标准,强化食品价值挖掘与利润增值。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形成哈尔滨市新区国际食品加工转化、创意中心。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农户烘干晾晒新收获的玉米。
 
  提升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枢纽
 
  提升省会农业物流平台。以多式联运物流和智慧物流为重点,推动物流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以空港型、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支撑,构建区域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和国际物流枢纽协调联动的多层级现代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全市物流智慧服务平台,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和物流活动系统化组织。实施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提升物流供应链服务水平,建设国家农产品物流枢纽中心城市。
 
  培育绿色食品商贸体系。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区域布局仓储物流和加工生产环节,完善国内国际营销体系,设立一批哈尔滨市商品国内交易中心和海外展示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与跨国企业共同建设面向泛欧泛亚的国际物流供应链,增强对生产供给和全球消费资源的配置运用能力,建设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
 
  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一批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工业厂房、总部基地,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园区管理体制,鼓励引入产业园区专业化运营商,托管经营重点产业功能区、开发区,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园区。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企业和投资服务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完善高水平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全面发展普惠金融。开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行动,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环节的倾斜力度,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发行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政府债券特别是政府专项债。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大灾保险试点范围。探索推进农产品“期货+保险”试点,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展农村供应链金融,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完善交易平台。推进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搭建股权投资与交易平台,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转让平台。提升哈尔滨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哈尔滨知识产权交易所业务层次,扩大哈尔滨产权交易市场规模。构建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环境资源交易市场、仓单交易市场。引进优质股权投资基金,构建投贷联盟,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各类融资。
 
  大力发展设计服务。推动食品产业“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食品产业设计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面向新型经营主体的涵盖技术、工艺、材料、结构、功能、产品创意等内容的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高端设计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设计大师、知名设计机构设立工业设计机构。
 
  推进文创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文创农业融合发展的文创产业园、文创孵化器、科普基地。促进农业与文创融合,推出一批代表性农业文化体验示范项目。挖掘寒地黑土文化潜力,积极发展文创周边产品,延长现代农业文化产业链,扩大产品线上线下营销规模,提高消费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企业和投资服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金融服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推进种植业产业发展
 
  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落实大豆振兴计划,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实现粮食安全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同步推进。增加杂粮杂豆、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到2026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蔬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290万吨。
 
  发挥农田水利工程作用。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和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供水保障水平。到2026年,力争地表水源工程水田区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开展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预报预测研究,重点是旱涝、低温、短时强降水、冰雹、台风等突发灾害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应对策略。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地面增雨防雹能力建设,到2026年,全市地面增雨防雹防护率(%)由40.4%提升到46.7%。继续推进植保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植保服务能力。
 
  加强粮食安全储备保障能力。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机制,大力培育我市优质粮食品牌,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强化粮食市场化购销,加快仓储物流智能化改造升级,积极打造高标准粮食储备安全体系、高效率粮食物流体系、高质量粮食产业体系。到2026年,实现全市完好标准仓容达到800万吨。
 
  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在生产环节,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种植技术,减少田间损失;在加工环节,倡导适度加工,鼓励和引导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粮油加工和转化利用率;在存储环节,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发挥储粮装具和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开展粮食“五代”服务业务;在流通、消费环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
 
  积极落实农业轮作制度,推广玉米、大豆、杂粮、经济作物轮作等绿色生产、高产高质、综合配套的技术模式。稳步推进不适宜耕种土地的退耕还林,实行保护性耕作,加快耕地退化治理。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农药残留、农膜等治理力度,推广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的应用。到2026年,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1500万亩,达到总耕地面积的50%。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推动现代种业提升
 
  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加强适宜全程机械化和轻简化作业的重大品种及优质、高产、高效、抗旱、抗寒、抗盐碱的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高附加值优质香稻品种,寒地高产多抗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水稻高效育种,优质、高产、高油、高蛋白、多抗新品种大豆培育,高配合力、多抗、优质玉米育种素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玉米种质创新与评价,杂粮杂豆新品种选育,麻类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分子评价,民猪优异种质特性挖掘、寒地龙虾、黑龙江省肉牛(羊)最优杂交组合筛选和新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外国科研机构或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促进生物种质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到2026年,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加快畜牧业发展
 
  奶业提质增效行动。落实奶业振兴行动计划,推进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促进牛奶产量、质量不断提升。到2026年,奶牛存栏量达到14万头。
 
  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做大做强肉牛产业集群,重点推进雪花肉牛产业集群示范县建设,2026年,肉牛出栏量达到64万头。
 
  推进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引导大型生猪养殖企业集团全产业链发展,重点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到2026年,生猪出栏量力争超过600万头。
 
  加快禽类产业发展。切实发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我市畜禽养殖提档升级。到2026年,家禽出栏量力争达到1亿只。
 
  加快渔业产业发展。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加强养殖设施、孵化设施和标准鱼塘等建设,重点发展以方正银鲫、鳌花、大白鱼、黄颡鱼、鲟鱼、冷水鱼等为代表的地方名特优水产品健康养殖。到2026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重大动物疫情稳定。到2026年,实现种子种苗种畜检疫监管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林草局、冰城海关、市科技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打造现代粮油及饮品加工产业链和乳制品及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进产业链提档升级。围绕水稻、玉米、大豆、乳制品、畜产品打造加工产业集群,引导和推动产业发展要素加快集聚,创建优势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围绕我市“4+4”产业体系,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积极推进建立完善产业链图谱、招商指引等,努力建链、强链、补链,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全力打造共生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0家。重点打造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类、果蔬6个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中药材、食用菌、杂粮杂豆、汉麻、渔业特色产业,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承接转化。依托东北农大、哈兽研、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围绕种植养殖新技术、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及肥料、黑土地保护、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兽用生物制品等领域关键技术,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新机制,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广活动。推进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县级科技示范基地、乡镇科技展示样板、村级科技示范田建设,开展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县乡创建,打造高标准科技示范带。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服务联动机制,支持校县、院县共建。按照“一乡一员一品”工作标准,持续选派市科技特派员,实现对168个涉农乡镇全覆盖。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以提升粮食质量和单产为目标,重点推广优质水稻、玉米、大豆优良品种,着力推进耕地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玉米大垄双行、通透密植栽培、大豆综合高产栽培、优质稻谷综合配套栽培、钵育摆栽侧深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马铃薯标准化栽培等技术,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秸秆离田还田、农业“三减”和绿色发展,大力推进探索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模式集成配套。加速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农机智能化进程,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精准作业能力,提升农机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高质量机械化水平。到2026年,全市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3000台,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8%。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国资委、市工信局、市农科院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推动数字农业建设
 
  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哈尔滨农业云建设,逐步实现农业信息一张图和云网一体化,为政府管理、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和广大社会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信息化、大数据服务。推动智慧农场、农业生产数字化示范基地等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新农机,发展植保无人机作业,培育“互联网+”订单农业,推广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设备、机器人技术、灌溉技术、物联网、传感器、变量播种、天气建模、氮建模、标准化等10大精准农业技术,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加快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推进农产品数字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智能化。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供销社、市气象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加强林区生态保护。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研究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引导发酵行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体系,创建绿色工厂。
 
  坚持农业清洁生产。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更新改造施药机械,提升有害生物科学防控能力和农药安全使用水平。
 
  推进农业废旧物资回收。发挥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作用,加强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到2026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做到应收尽收。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组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到2026年,力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进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到2026年,绿色有机基地认证面积发展到1300万亩。
 
  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水利局、市供销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发改委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实施农业品牌创建行动
 
  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强农业品牌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巩固稻米品牌优势,进一步叫响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延寿大米、通河大米等知名品牌;抓好新品牌培育,以鲜食玉米、果蔬、水产品、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品种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推进品牌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品牌培育保护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借助国内主流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市场推广。
 
  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指导区县梳理本地区特色农产品,利用“互联网+”推动我市农产品上行,支持建设特色农产品直播电商共享基地,培育农产品优质运营商,引导我市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利用电商新模式新业态拓展销售渠道。
 
  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稳定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检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气候好产品”,加快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落实,严格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到2026年,加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企业达40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9个以上,精品企业品牌20个。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粮食局、市气象局、市贸促会、市供销社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推动对外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围绕俄罗斯、日本、韩国、欧美等市场需求,积极推动我市对外出口农业企业高泰食品等外向型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加强企业对接合作,提升对俄农产品贸易。积极邀请俄罗斯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中俄博览会、哈洽会,组织我市代表团参加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推动中俄企业商贸洽谈对接。加强与俄罗斯出口中心联系,为中俄企业搭建对接平台,扩大对俄农产品贸易。
 
  鼓励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合作。扩大俄罗斯优质农产品进口。引导在俄农业合作企业,利用俄罗斯扩大初加工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时机,投资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务,增加俄粮回运途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推进对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扩大蔬菜、山特产品、杂粮杂豆、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出口规模。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外办、冰城海关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加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探索实施“托管服务、合作经营、订单服务、平台服务、股份合作”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组织,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到2026年,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7万户。
 
  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完善服务规范指引,加强价格监测和合同监管。到2026年,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900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80%。
 
  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融合发展,打造集农资供应、电商服务、农化服务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供销社为农服务功能。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供销社、市金融服务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加强村庄规划引领
 
  秉持规划先行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积极推进县域、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在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前提下,科学有序推进“空心村”撤并。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建立规划“留白”机制,留足村庄未来发展空间。对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等建设需要量大、有特殊保护要求的,有编制条件的村庄,要做到应编尽编。暂时确实没有条件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的,要在乡镇级规划中明确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建设管控要求,作为用地审批和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依据。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推进农村改厕行动。推广适宜北方高寒地区的改厕技术模式。到2026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资源化利用,推动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一体化试点示范,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乡村延伸。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和就地资源化利用,到2026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制村全覆盖。
 
  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和菜园革命示范村建设。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和龙江民居建设,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到2026年,新建“菜园革命”示范村200个。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创新秸秆消纳技术,推广秸秆固化燃料替代散煤。
 
  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切实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确保“六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建立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农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要求,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广《龙江民居建设示范图集》和《传统民居建筑符号设计图册》,支持完成全市6个以上民族村重点村建设,通过以点带线、连线成片,整体提升农村民居风貌。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发改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供销社、市林草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实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等四个方面相关建设项目。
 
  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落实各地的村庄绿化工作任务推进乡村绿化。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改造农村公路危桥、维修破损路面,实施村内硬化路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网络建维各方面的工作,稳步提升农村通信水平。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继续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2%以上。
 
  推进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到2026年,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实施乡风文明建设行动
 
  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开展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加强省、市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弘扬时代新风。持续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和“最美家庭”评选,推进农村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农民道德培育,引导农民向上向善、敬老爱幼、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道德品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抵制天价彩礼,倡导婚嫁新风”,反对铺张浪费。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大力提倡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利用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利用互联网有效组织开展全市志愿活动,让志愿服务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民政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和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及市、县领导包县(乡)联村、乡村振兴联系点等制度。保持教育、医疗、住房、金融、就业、兜底保障等各项政策稳定。持续推进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强化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工作跟踪管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落实帮扶措施,落实哈尔滨市农村人口防贫救助实施方案,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持续发挥作用。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家庭巩固提升行动”,帮扶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庭院到户增收项目,促进持续增收。做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统筹用好公益岗位,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把符合条件的丧失劳动能力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人社局、市民族宗教局、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教育局、市交通局、市金融服务局、市林草局、市卫健委、市残联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实施乡村产业富民计划
 
  加快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增收主要留给农民,到2026年,每个县培育2-3个支柱产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业,加快发展棚室蔬菜、水果、花卉等设施农业。到2026年,蔬菜发展到50万亩、食用菌发展到15亿袋、中药材发展到35万亩。
 
  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向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重点打造双城—阿城高品质绿色食品加工板块;巴彦—宾县—呼兰高品质畜牧产品加工板块;五常高端稻米板块;方正—通河优质粳稻板块;呼兰禽类深加工产业基地;巴彦玉米深加工产业基地;尚志食用菌、红树莓产业基地;通河大果榛子产业基地;延寿沙棘产业基地;木兰鲜食玉米产业基地。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先一公里”。
 
  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农资供应、烘干收储、冷链运输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
 
  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民宿、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重点打造二十五个休闲农庄、百个大型采摘园、百家农家乐,持续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建设农工贸专业村。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工信局、市林草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实施创业就业扶持计划
 
  改善农村创业创新生态,推进农民创业创新,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组织开展省级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评选推荐工作,组织参加全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大赛,积极落实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积极落实省市有关支持农村创办小微企业政策措施,加大返乡创业农民、入乡创业人员、在乡创业能人扶持力度。发展乡村车间、家庭工厂、特色手工作坊、电商直播以及创意农业等,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支持企业吸纳农民灵活就业,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加强县乡村就业服务指导,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就业创造条件。加大返乡下乡创业农民等群体扶持力度,推动农民创业创新,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乡村振兴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乡村资源要素活力,释放改革红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用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成果,全面放活土地经营权。不断巩固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探索有效稳定的土地流转方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和流转行为,强化县、乡两级经营权流转服务能力,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到2026年,农村产权全部实施进场交易。加强和规范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挖掘推广通过资产租赁、资源开发、投资入股、兴办产业等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经验,促进集体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措施,不断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水平。推进阿城区省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落实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积极稳妥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科学引导人口集聚。科学研判市域人口流动趋势特征,优化村镇布局体系,引导人口向城区、城关镇、重点镇、中心村集聚。继续落实我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进一步缩减居住证审核环节和办证时限,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实现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值大幅提升。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
 
  健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
 
  大力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经济突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立足补链、强链、延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抓招商、引产业、上项目、优环境、强服务”,做优存量、扩大增量、打造产业集群,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紧紧围绕“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特色文化和旅游”等4大主导产业和信息、新材料、金融、现代物流等4大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发展1-2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立县主导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梯度成长培育计划和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分层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对接国家和省发展战略,着力谋划和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大力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全要素保障,严格落实“链长制”等服务承诺,健全完善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强化“分析、通报、调度、考评”制度落实,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促进县(市)加快发展、竞相发展,实现弱县赶超、强县跨越,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金融服务局、市财政局等相关单位,各区、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