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种养殖物联网平台现全面招商平台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027-87869600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动态
种养产业“特”给力
 [打印]添加时间:2023-02-03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83
   春节临近,年货热销,榆林市的一场年货节引人关注。1月6日至12日,由榆阳区委、区政府主办的“沙地上郡·榆阳好产品年货节”,不仅在本地举行,还在西安设立了分会场。榆阳马铃薯、榆阳小米、榆阳米茶等一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好产品,一经亮相便受到消费者青睐。
 
  作为全国最大的肉羊、马铃薯全产业链基地,全国玉米、小杂粮高产区及陕西省畜禽养殖大区,榆阳是榆林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榆林凝心聚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壮大“4+X”主导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羊子、马铃薯、苹果、蔬菜4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全链条和小杂粮、中药材、牛、生猪4个十亿级特色产业全链条,同时打造“X”个区域优势名品,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在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全市走出一条“钱”景广阔的特色种养殖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陕北杂粮天下无
 
  榆林是我国小杂粮的主产区之一,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让生长在这里的小米、荞麦、黄豆、绿豆等小杂粮具有品质优良、味道纯正、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等特点,素有“五谷杂粮遍地有,陕北杂粮天下无”的美誉。
 
  “我每年都种糜子,数去年长得好,每亩能产700多斤,一共种了200多亩,收入30万元左右。”定边县砖井镇黄湾村村民陈进华高兴地说,比起以往,自家2022年糜子的产量和收入都翻了一番,这主要得益于种地时用了地膜。
 
  陈进华口中的“地膜”指的是渗水地膜技术,它可使旱地农作物有效渗水、保墒。为推动小杂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定边县在全县推广包括渗水地膜在内的旱作农业现代集成技术,对糜子、黑豆、高粱等7种小杂粮试验示范种植,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春播时,榆林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建设48.47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有效克服前期干旱、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影响,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9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52万吨,同比增长13%,增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产量居全省第二,为全省稳粮保供作出“榆林贡献”。
 
  小杂粮,大产业。目前,榆林累计种植小杂粮16大类100多个品种,播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82家,涵盖13个产业,带动23.48万户农户。
 
  药材开出“致富方”
 
  榆林是多种中药材的适生区和优生区,是国内少有的天然“野生药库”。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以子洲、绥德、神木、榆阳、定边为重点区域的种植布局,发展以黄芪、黄芩、柴胡、甘草、远志、款冬花等品种为主的药材20余种,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
 
  “东北参,子洲芪”。在榆林各县市区中,子洲县种植中药材面积最大,达到23万亩,其中黄芪就有15万亩。在全国各大黄芪产区中,子洲黄芪最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并入选“陕西十大秦药”名录。
 
  作为全县药材种植示范乡,驼耳巷乡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测土配方,引导农民精耕细作,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建立世平堂中药材加工项目,努力打造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像驼耳巷乡这样的中药材种植“万亩乡镇”,子洲县已建成8个,标准化种植基地5000亩以上3个,千亩以上8个,百亩以上115个,并初步形成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加工和营销为依托的产业开发体系,实现了1.6万户农户稳定增收。
 
  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榆林涌现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运营模式,全市中药材种植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45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
 
  一些企业着眼科研人才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榆林中药材的附加值。天赐、天芪等企业集中研发和已开发的产品黄芪粉、复配茶、黄芪固体饮料、发酵饮料、黄芪酒、黄芪化妆品等7个系列50多个品种陆续上市,为全市中药材产业链延长注入强大动力。
 
  养殖开启新模式
 
  当前正值寒冬,本是农闲时节,但清涧县老舍窠便民服务中心邢家沟村依旧热潮涌动,一派忙碌景象。村里的千亩黑牛智慧牧场已运营两个多月,很多村民前来了解农户合作政策和学习黑牛养殖技术,一些村民还在这里当上了饲养员。
 
  该牧场是清涧县的重要招商引资项目,占地1000亩,总投资5亿元,计划养殖黑牛1万头,目前存栏1500头。这些黑牛不是普通牛,而是世界顶级肉牛品种安格斯黑牛与日本和牛,它们从澳大利亚漂洋过海又经过层层检疫后才引进清涧。
 
  “目前,高端牛肉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但陕西省内肉牛大规模、标准化的养殖场较少。我们瞄准这一商机,开始在全省范围选址,最后确定在清涧邢家沟养殖黑牛,计划将这里建成西北最大的全自动化、智能化畜牧养殖繁育高端肉牛基地。”该牧场投资方陕西外经贸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武学辉说。
 
  利用“进口良种母牛+和牛胚胎移植”繁育模式,这里将成为清涧打造地方肉牛品牌——清涧黑牛的“出发地”,助推全县从普通肉牛养殖向高端肉牛养殖提档升级。
 
  特色养殖“遍地开花”,产业振兴硕果累累。绥德县白家硷镇高家渠村合作社散养黑毛土猪1000多头,主要销往西安、北京等地,价格比普通生猪要高一倍;神木市锦界镇河则沟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存栏200多头,成年公鹿每年产茸8至10斤,母鹿每年产崽1次,每头鹿的纯利润在1万元左右……一个个原本生活在异地他乡的动物,如今在塞上榆林“安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